我是因为男朋友的妈妈才想结婚的

醉生梦死 加载中 1365字 4020 度

第一次去男朋友家时,因为紧张,我表现得很局促。

一家人在客厅看电视,谁也不知道说点什么好。

是阿姨先打破了僵局,跟我开玩笑地说:

“如果以后他欺负你,你就告诉我,我帮你揍他。”

这句话没什么特别,可当它从男朋友的妈妈口中说出来,却莫名地有了不一样的温度。

慢慢化解了我当时的局促跟不安。

仔细一想,像这样感到“被另一半的家人支持”的时刻,还有很多。

记得有一晚,我跟男朋友吵架,气得跑了出去。

等到气消了,想找他和好时,才发现他在打游戏,全然不知发生了什么。

好气又好笑的我,把这件事分享在了微博上。

没想到被阿姨看见了,打电话过来训斥男朋友:

“你怎么只顾着打游戏,连人家出去了都不知道,晚上一个女生在外面很危险的。”

这才想起,阿姨虽然没有加我微信,却不知道从哪里找到并关注了我的微博。

是那种没有头像,没有发过任何内容的帐号,却几乎点赞了我的每一条动态。

还有每一次,男朋友跟家里人视频,阿姨都会说一句:

“给女朋友多买点吃的,太瘦了,别等下被风吹跑了。”

我不懂潮汕话,这些都是男朋友翻译给我听的。

但我已经能从语气中,感受到那份奇妙的,无关血缘却近似亲人的在意。

也是这份在意让我明白,虽然一段感情能不能走下去,看的是他们自己。

但如果能被双方的家庭和朋友所认可,那他们也会走得更容易一点。

就算一不小心摔了,还有很多双不起眼,却一直在默默兜着的手。

跟朋友聊起这个话题时,她也给我讲了自己的经历。

每个周末,朋友都会在男朋友家住。

因为只是短暂地待一两天,所以很少打扫房间卫生。

有一次,阿姨端出水果从厨房走出来,看见在沙发上躺了一天的她,说了句:

“你很懒啊。”

嫌弃中又带点宠溺,就跟自己妈妈说话的语气一样。

朋友说,是这个细节,让她感觉自己真正融入了那个“家”。

忍不住想起《今生是第一次》里,双方家长见面的场景。

男方家长礼貌地说:“您女儿跟其他孩子不一样,温柔又贤惠。”

女方妈妈回了句:“没什么不一样,她也很懒惰,她也很自私的。”

回家后,女主问妈妈为什么要这样说,妈妈这才点破:

“你以为别人说你温柔贤惠,是在夸你吗?不过是希望你顺从罢了。”

那是我第一次意识到,对于爱你的人来说,说的更多的可能是你的缺点。

那意味着,他们知道你不够好,但仍然愿意保留一个角落,去容纳你的那点不够好。

经常看到知乎上有人问,怎么知道另一半的父母对自己的态度。

我想,这也算是一个判断标准吧:

不是因为你很好而喜欢,而是因为喜欢,所以你可以不用很好。

我知道,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幸运地得到另一半父母的肯定。

包括我自己,也不是那种讨长辈喜欢的,会来事儿的类型。

第一次拜访男朋友家的时候,还因为不小心睡晚了,而让他们在饭桌上等了很久。

当时叔叔问:“你们干嘛这么晚啊?”

好在男朋友及时回了句:“她平时工作累,我就让她多睡会,况且我自己也想多睡会。”

其实,我们刚在一起的时候,他父母也问过不少关于我的情况。

我爸妈是做什么的,有没有兄弟姐妹,做什么工作,工资多少,身高多少。

有些问题不好回答,但男朋友依然强硬地表明了“就是喜欢我”的态度。

所以我在想,阿姨和叔叔对我的好,并不是无缘无故的。

而是在很多个我不知道的时刻,另一半已然用态度,为这份好打下了根基。

至于“我是因为男朋友的妈妈才能想结婚的”这句话。

我想说的,其实不是我已经准备好迈入下一个阶段了。

而是如果,我说如果,我跟男朋友真的有幸能走到那一步,我不会那么害怕和犹豫。

站在民政局的门口,我心里想的不会是人们刻板印象中的婆媳关系。

而是那些过去真实发生过的,将来也大概率会拥有的,另一个的家给予我的温暖。

现在不像以前了,95后这一代人结婚,是需要勇气的。

社会给不给这份勇气,我们无法决定。

但至少我希望,一段感情所涉及到的两个家庭,都能给予一点。

这一点不多,可能只是双方父母的一句“天冷了,你们俩多穿点。”

重要的不是“多穿点”,而是“你们俩”。

取消

感谢您的支持,我会继续努力哒!

扫码打赏,支付金额随意哦!

打开支付宝扫一扫,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

工作后,朋友圈越来越没意思了